欢迎光临新发地保定联农批发市场!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动态

《保定日报》专版刊登【郑得厚:临杂工变身亿万“水果大王”】

发布日期:2020-04-17 15:15    作者:新发地保定联农批发市场

       4月16日,《保定日报》第四版专版刊登我市场总经理郑得厚个人专访报道【郑得厚:临杂工变身亿万“水果大王”】,讲述了郑得厚艰辛、励志的创业历程。




       出身河北农家的郑得厚,揣着全家仅有的20块钱外出闯荡,一路摸爬滚打,一路逆袭奋进,从石家庄一家果品公司的临杂工做到了拥有亿万身家、享誉京冀的“水果大王”。25年间,他不认命、不服输、不甘庸碌,靠“诚”“韧”“合”“长”“舍”五个字,书写出艰辛曲折又充满激情的奋斗故事。他想去做一个勇敢的男子,为爱,为信仰,轰轰烈烈的奋斗一场。

初出茅庐:用“诚”意赢得信任

       1977年,郑得厚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1年,从小聪明好学的他顺利考入县城初中读书,三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肥乡县最高学府——第一高级中学,成为全村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那时他的目标是考个好大学,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生活并没有沿着他预想的轨迹发展。1995年父亲与人合伙承包的砖厂严重亏损,为了减轻父母经济压力,郑得厚选择辍学,外出打工。

       经父亲熟人介绍,郑得厚揣着全家仅有的20块钱,来到石家庄一家果品批发公司当临杂工。“那时候,我就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郑得厚回忆说,上班第一天起,他就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事务,并坚持每天早到一小时打扫、整理办公室。

       当时,郑得厚月工资只有200多块钱,可在夜总会当服务生的同学每月工资加小费,能拿到一千多。“我非常羡慕,但当同学劝我跟他一起上班时我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郑得厚回忆说:“我在想,打工仅仅谋的是钱吗?自己心里其实一直憋着一股劲,即使没有机会读大学也一定要干一番事业,尽管具体干什么事业当时并还不清晰,但朦胧感觉水果批发业会有前途。因此,纠结过后我心里就有了答案,自身历练成长比工资更重要,不能只顾眼前得失,做好当下的事儿比找另一份好工作更靠谱。”

       信念是支撑事业的灵魂。安下心来,郑得厚在临杂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年。踏实勤快的他凡事用心,渐渐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领导的认可,经理每次到产地进货都会带上他。很快,郑得厚就掌握了开展产地业务的流程和方法,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产地业务员,负责起河北顺平、定州、深县等地的水果业务。

       “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讲诚意。走向社会时年纪尚小,但我总记着父亲讲的话,处事做人要靠真心换真心,用诚意换诚意,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郑得厚说。到定州东旺大桃产地开拓业务时,他没有直接和农户们谈收购,而是独自一人深入产地,走进果园,撸起袖子帮农户摘果、装箱、搬运,谁家有活儿他都是第一个到,就这样一家一家地帮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渐渐和种植农户们从不认识到熟悉再到信任,打成了一片。



“在果农眼里,每一个果子都是他们养大的孩子,我是个农村娃,深知农户们的这份感情,所以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他们卖出好价钱。”靠着这份初心,郑得厚在大桃集中上市时节,每天跟随货车在石家庄和产地间奔波,挨家挨户、每个果园联络当日货源,每天连4小时都睡不够。


       
       真心诚意换来高度信任。郑得厚做的一切,农户们都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小伙子靠谱、实在,全都放心地将大桃交给他来销售。通过他的联系,当时每天都有100多个果农客户往返于公司与定州产地之间,为公司创造了大桃交易的繁荣。

       满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河北省最早大面积引种草莓的县市之一。1997年,为了帮助河北草莓找销路,郑得厚组织带领满城草莓种植农户进军北京,到四道口果品市场第10经营股进行销售。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河北草莓成功引入这个当时北京最大、也是国内最大的果品市场,填补了四道口市场河北草莓销售的空白。在这里,每天至少有300个河北草莓种植户进场,把草莓变成真金白银带回家。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更是支撑事业的根基”。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郑得厚感慨地说,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诚心待人、用心做事我觉得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抓住机遇:凭“韧”劲挺过危机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前后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1997年9月十五大的召开更是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学习的郑得厚敏感地感觉到干事创业的机遇来了!



       1998年,由于“民心河”项目的建设,石家庄桥西蔬菜批发市场要进行搬迁。已随原国营公司经理“下海”创业一年、帮助完成公司大部分业务拓展的郑得厚决定抓住这个难得机会,与人合伙创立了新的公司——石家庄新世界果品批发有限公司。

       “新世界”这个名称寄予了郑得厚开创一片新天地、创造一番大事业的美好愿望,也倾注了他和合伙人的满腔热血。尽管信心满满,尽管有了几年果品交易的历练,但现实还是给这个想大干一场的小青年泼了一盆冷水。由于新市场搬迁扩容影响和自己全面管理经验不足,公司创立不久就出现了亏损。因看不到经济效益,合伙人也陆续撤股,只留下负债累累、孤立无援的郑得厚。

       “到2000年时公司已经连续亏损三年,负债达到15万余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全家人东拼西凑只凑了不到5000元。”不过,一向看准了就干、决不服输的郑得厚始终没想过放弃,他坚信国家有政策、农户有需要、市民有需求,只要坚定地沿着水果流通行业这个方向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他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们借钱。原以为少不了会被冷嘲热讽甚至直接拒绝,出乎意料的是,亲戚们听说他的困难后纷纷伸出援手。大家相信这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只是一时遇到了难处,都愿意帮他一把,多的几万,少的几百,最终终于凑够了15万元。“我拿着这些钱,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不仅是钱,更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鼓励,这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了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1年,郑得厚总算渡过了创业的危机时期,公司扭亏为盈,在第一时间还清了欠款。2002年,公司步入平稳运营阶段,郑得厚个人有了一些积蓄,加上贷款,买了一生中第一台车和第一套房。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继续,但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冲击,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公司足够强大,才能在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经得住更多、更大的风雨。”

       要做大做强,自己的业务必须扩大和拓展,必须面向更大的市场。基于之前到北京销售农产品的经验,郑得厚决定,在继续做好石家庄公司的同时,果品业务向首都北京拓展。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他多次到北京考察四道口、大钟寺、明光寺、大洋路、岳各庄、新发地等几大批发市场现状,寻找落地市场。当时四道口、大钟寺等都已经是比较知名的成熟市场,但他最终却把目光落在了刚刚起步、占地只有300亩的新发地。



       事实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到2007年时,北京新发地占地达到1860亩,市场交易额位于亚洲第一,他也在这个市场中稳稳立住了脚跟。



       事后有人开玩笑问,当时是否更看中的是“新发地”这个名字?他说,名字寓意“新的发展之地”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基于对市场位置、创办主体、市场创办者团队口碑和可发展空间的综合研判,我坚定地认为,新发地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批发市场,对自己来说也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发展壮大机遇”。

发展壮大:靠“合”力谋求共赢



       当时北京新发地果品市场刚刚起步,知名度不高,需要在产地大力宣传。为了开拓顺平大桃进京业务,郑得厚带领6个业务员开着两台车、印刷3万多份宣传资料直奔产地,村村发、户户谈,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把顺平大桃引进到北京新发地,同时他还投资为产地农户提供统一运输、统一包装、统一结算服务,解决了大桃进批发市场销售难的瓶颈,提高了种植户收益。在用心服务果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销联合的利益共同体。之后,他又采取这种模式陆续引进了满城草莓、乐亭香瓜和昌黎玫瑰香葡萄,不断填补新发地市场的经营空白。

       虽然业务在不断拓展推进,但是由于产地成本、市场用工和运营成本加大,北京公司2005、2006两年还是连续亏损共计60余万元。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石家庄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年20多万的收入,当时足以在石家庄买2套房子了,何苦冒风险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创业!

       “很多人劝我放弃北京的业务,但我没有动摇,坚信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谈起这段经历,郑得厚说:“干事业,选对方向是基础,坚持到底是根本”。果然,艰难熬过亏损期后,从2007年起,郑得厚在北京的业务有了起色,当年河北农户进京销售的农产品达到2亿多元,同时还陆续开拓了山西黄河滩枣、江西南丰蜜桔、广东砂糖橘业务,在帮助果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也丰富了北京居民的“果盘子”。

       2010年,按照市场和新疆自治区商务厅的要求,郑得厚与新发地市场“西瓜大王”潘孝海等共同投资1000余万元,装修改造运营了新疆特产大厅。该大厅目前是北京市最大的新疆干果批发交易大厅,销售额已连续3年突破3亿元。



       2013年,为配合新发地市场整体发展方向和规划,在经营以时令水果为主的湖北厅业务与收益双提升的情况下,郑得厚投资1000余万元,将该厅改造成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大厅。目前该厅入驻了16个省市的特产,推动了这些省市农特产品在北京的对接销售。大厅2楼定位为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入驻成长了一批农产品电商企业,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市场档次最高、品种最齐全的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平台,也成为新发地市场的十大亮点之一。



       无论是联合产地果农,还是与商户合伙投资,郑得厚都比较注重共同发展、“合”力共赢。改造运营新疆大厅,虽然是合伙生意,郑得厚却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并主动承担了80%以上的日常工作事务,从无怨言。“合作当然要讲究互利共赢,同时也要讲究胸怀、格局,不能斤斤计较,要算大账,看长远。个人暂时收获是烟云,共同壮大事业才是根本。”靠着这份勤劳和诚恳,郑得厚被越来越多的合伙人认可,现存在合作关系的合伙人达到了12人;连续14年荣获北京新发地“市场有突出贡献的文明经营户”称号,被北京新发地评为“单品经营大王”“农产品经营百强”。

放眼未来:谋”长“远勇立潮头

       新时代瞬息万变,政策的英明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踏浪时代潮头,郑得厚开始跳出商业投资思维,站在更高角度思考企业的社会担当与作为。


       2014年2月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三地推进市场一体化的时速加快,作为京津冀腹地的保定市也在不断出台招商政策、发布招商信息。2015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郑得厚来到保定市,对保定工农路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考察。



       这是全市唯一的蔬菜批发市场,承担着保定城区居民80%以上的蔬菜供应,建场时间早,是1988年时北方三大市场之一,是火车开进菜市场的首例,在保定城区蔬菜供应与带动当地农产品种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滚动发展的原因,这个市场也存在着土地产权复杂、建筑产权混乱、市场设施陈旧、管理一度混乱等问题,导致市场交易、供应功能急速下降。保定市多方招商,先后与国内几家农批市场、上市公司洽谈,打算引进合作方进行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达成合作。


       “思来想去,我决定加入这个市场的升级改造。”郑得厚说,站在商业投资角度,这不是一个好的收益项目;但是站在城市功能配套的角度,这又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改造项目。综合考虑之后,他联合北京新发地三个单品大王一起投重金改造该项目,并制定了土地使用权及建筑设施物权双统一的改造方案。

       可以想见,在如此复杂的市场搞升级改造有多么艰难。一年,两年,改造初级只有投入,没有回报,到2017年时,三年的投入仍然没有效益,股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时恰恰急需追加5000余万元的投资!怎么办?看准了就义无反顾的郑得厚再次选择了咬牙坚持。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可是还是缺一大笔资金。

       “我不得不再次向亲戚朋友求助借款,其中一个多年没见面的同事,在没打欠条的情况下给我转账300万元,还有一个朋友借给我150万,我后来才知道这150万元大部分是他四处借的。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又一次渡过了难关。”他感慨地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件事更加让他坚定了做人做事靠谱和信任的重要性,“因为我坚持这样做人做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才会有这么多的朋友出手相助”。

       这一年,郑得厚创办了保定联农果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成立了保定联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全面接管了工农路市场升级改造与日常管理。



       保定市场虽是股份制公司,但是郑得厚承担了90%以上的大小事务。从市场拆迁、设计、施工、团队组建、招商、调整和运营,他都亲力亲为。5年时间里,他先后协助推进了市场的征地、拆迁等工作,投资改造完成交易大厅16座、封闭大厅6座、冷库储量2万吨、大中型摊位1500余个,办公楼2000余平、商户公寓100余套,监控系统摄像头200余个,食品安全检测室等一系列软硬件方面的提升。目前,市场项目改造已完成90%,商户入驻率、营业率达到100%,全面恢复了保定市场的交易服务等功能,成为保定城区周边最大、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商户满意度最高的农副产品综合交易批发市场。



       “这个项目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5年来没有任何收益,但我始终坚持并坚信做项目不仅要考虑眼前投资回报率,更多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和社会责任。”郑得厚说,“正如当年北京新发地湖北厅的改造一样,我更加坚信,做生意要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市场大方向一致,虽然在改造初期影响了短期利益,却能创造更长远的发展空间。经过几年的发展,湖北厅已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保定市场也同样顺应了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市场方向,我相信只要大家坚定信念,上下一心,一定能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同样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我今天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企业做得再大,也不能忘了今天是怎么来的。” 郑得厚说,不舍没得是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文明,做企业的初心就是要用既得利益回馈社会养育企业之恩。尽管事业一天天做大,如今已成为在北京、石家庄、保定三地拥有四家公司的北方知名果品大王,但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起点,不忘回馈社会,尽可能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忘本心:善“舍”得反哺社会

       创业多年,他深知农产品经纪人的需求,也更加理解他们的不易。“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想着帮助产区种植户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帮助他们实现更多的收益;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后,我投资为农产品经纪人提供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变成真金白银。”郑得厚说。创办保定市场后,在5年持续投资无收益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为产品经纪人创造创业的平台和机会,带领和影响了一大批农产品经纪人,让他们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解决更多农民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农民的儿子就该有回报家乡养育的情怀。”郑得厚出生的村子,有条主路凹凸不平,村民走路难、行车难,一到雨天,乡亲们一走一腿泥。十多年前,刚刚创业的郑得厚为村里投资修建了第一条水泥路。乡亲们觉得家乡走出去的孩子致富没有忘本,在路边专门竖起一个“德厚路”路牌。后来,他又为村里安装了全部路灯,并承担着所有路灯的照明电费。

       2016年,保定满城一名即将中学毕业的学生文栓,因家庭突发变故,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得知情况后,通过朋友带去了捐款,叮嘱文栓要好好学习,带着感恩的心不断成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保定市场全体员工积极筹措货源和防控物资,正月初二管理层提前回岗,正月初五,全体员工100%到岗,落实相关部门关于严密防控疫情的有关要求,在市场范围内采取人员登记、测体温、全面消杀、广播、纸质宣传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控措施。得益于升级改造成果,市场范围内各项防控措施全部落实到位,从而保障了蔬果的安全、稳定供应,规避了这次疫情对于保定城区居民生活必须品供应潜在的巨大风险。保定市场在关键时刻防控不放松、供应不下降、价格不上涨,为保定市的蔬果供应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保定市场接受了政府多部门的检查,并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同时也收获了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为了支援一线防控人员,郑得厚无偿为莲池区13个乡镇捐赠了惠民菜和水果共计572箱,价值3万余元,并为多部门捐赠了口罩、防护服、体温枪等物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愿意带着大伙为幸福继续奋斗,在奋斗中谋求更大的幸福!”奋斗半生,郑得厚仍像年轻时一样充满干劲,仍然怀揣着巨大热情。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财富,但是我从不急功近利,而是沉下心来抓住有社会需求的事情来做,我相信这样的项目虽然历时时间长,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农业是一个慢行业,我坚信沉下来大有可为!”



       舍之多,得之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创业二十多年,郑得厚始终坚守一个行业,做专一件事情,一步一个脚印,用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一切,不断迎接新挑战,不断实现新突破。目前,他在石家庄、北京、保定的业务都在有序有效运转,公司员工200余人,创造就业创业岗位3000余个,固定投资3亿余元,拉动投资4亿余元,带动了成千上万果农过上小康生活。

       眼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5G技术在果品产销领域的运用,郑得厚正着手新技术影响下农产品产供销市场的新设计和新规划。他深知,做果品行业历时长、回报慢,但他愿意沉下心来认真深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了新的梦想继续奔跑。

0312-7926617